本文目录一览:
- 1、用什么思路治水
用什么思路治水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 省委水利工作会议东风送暖,武引二期灌区工程、安岳县关刀桥水库工程、合江县锁口水库工程集中开工,再一次迎来四川水利建设的春天。此时此刻,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核心目标,推动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水利转变,实现水利大省向水利强省跨越。 水是生命之源,水利与人类生活、生产、生存息息相关。水利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突出表现为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关系,集中体现在用什么思路和方法治理水患,由此决定水利建设的先进程度和实践水平。我国是水利大国,也是水利古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和“人定胜天”两种观念,存在“道法自然”和“征服自然”两种治水思路,表现出迥然不同的治水措施和效果。传说大禹的父亲用障水的方法治水失败,而大禹吸取这一教训,用疏导方法治水成功,受禅让建立夏朝,开创了辉煌的华夏文明。战国后期的李冰继承发扬“道法自然”的治水传统,带领蜀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修建都江堰,创造了无坝引水、灌排自如、综合利用、经久不衰的世界奇迹。遗憾的是,受“人定胜天”观念的影响,多少年来我们也做了不少战天斗地的“蠢事”甚至“错事”,不仅没有“征服自然”,反而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从汶川特大地震灾难中挺过来的四川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切地感受到“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紧迫性!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正如许多水利专家已经指出的那样,从文化视野看水资源,水是自然形态的水与人类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相结合的产物。水的文化要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如被改造的河流湖泊、治水技术、治水工具、水利工程等;二是制度形态的文化要素,如以水为载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社会关系及社会组织、法律法规等;三是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如对水的认识、有关水的价值观念、与水有关的文化心理等。这些要素相互依存,影响着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共同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水贫困”、“水危机”,我们应该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战略高度,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水利建设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地位,进一步拓宽治水思路。用水利工作者的话说:“治水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发展经济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量水而行”;“在防止水对人类伤害的同时,特别注意防止人类对水的伤害”。这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治水的必然要求,是“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必由之路! “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需要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分析水资源的实际状况,四川虽然号称 “千河之省”,却是地地道道的“用水小省”,同时存在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四大水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客观原因,也有用水意识、用水习惯以及不合理开发活动等人为因素。解决我省日益严重的水资源问题,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以规划为龙头,以项目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抓紧建设一批既解决当前急需又关系长远发展的水利项目。与此同时,也要从城市化和水文化建设角度审视我们的治水方略,创新我们的治水思路,更加重视城乡居民的用水安全问题,更加重视治水过程中的文化建设,更加重视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共建共享。 总而言之,水资源是最重要、最基本、最稀缺的公共资源,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文化价值、环境价值、生态价值,应当将这些价值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理念,转化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方略。这是都江堰留给我们的历史经验,是新时期水利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思路。
标签: 成都都江堰稀缺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