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朝代
- 2、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 建立者(名族) 时间 都城 著名皇帝、大臣、重要大事、亡国之君、灭亡时间、历史故事
- 3、夏商周,秦汉,隋唐,三国两晋南朝,辽宋夏金元,明清先后顺序
- 4、唐宋元明清前面是哪些朝代
- 5、中国历史年代排序列表?
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多少个大大小小的朝代
大大小小共有46个。 约前2146-1675年 夏朝 禹 安邑 山西夏县 约前1675-1029年 商朝 亳 河南商丘 约前1029-771年 西周 周文王姬发 镐京 陕西西安 前770-256年 东周 周平王姬宜臼 洛邑 河南洛阳 前770-476年 春秋 前475-221年 战国 前221-207年 秦朝 始皇帝嬴政 咸阳 陕西咸阳 前206-公元8年 西汉 汉高祖刘邦 长安 陕西西安 9-23年 新朝 王莽 25-220年 东汉 汉光武帝刘秀 洛阳 河南洛阳 220-265年 魏 魏文帝曹丕 洛阳 河南洛阳 221-263年 蜀汉 汉昭烈帝刘备 成都 四川成都 222-280年 吴 吴大帝孙权 建业 江苏南京 265-316 西晋 晋武帝司马炎 洛阳 河南洛阳 317-420 东晋 晋元帝司马睿 建康 江苏南京 304-439 十六国 420-479 宋 宋武帝刘裕 建康 江苏南京 479-502 齐 齐高帝萧道成 建康 江苏南京 502-557 梁 梁武帝萧衍 建康 江苏南京 557-589 陈 陈武帝陈霸先 建康 江苏南京 386-534 北 魏道武帝拓跋珪 平城 山西大同 魏 洛阳 河南洛阳 534-550 东魏 魏孝静帝元善见 邺 河北临漳 535-556 西魏 魏文帝元宝炬 长安 陕西西安 550-577 北齐 齐文宣帝高洋 邺 河北临漳 557-581 北周 周孝闵帝宇文觉 长安 陕西西安 581-618 隋朝 隋文帝杨坚 大兴 陕西西安 618-907 唐朝 唐高祖李渊 长安 陕西西安 907-923 后梁 梁太祖朱晃 汴 河南开封 923-936 后唐 唐庄宗李存勖 洛阳 河南洛阳 936-947 后晋 晋高祖石敬瑭 汴 河南开封 947-950 后汉 汉高祖刘暠 汴 河南开封 951-960 后周 周太祖郭威 汴 河南开封 960-1127 北宋 宋太祖赵匡胤 开封 河南开封 1127-1279 南宋 宋高宗赵构 临安 浙江临安 907-1125 辽国 辽国耶律阿保机 皇都 辽宁 937-1254 大理 太和城 云南大理 1032-1227 西夏 兴庆府 宁夏银川 金 金太祖阿骨打 会宁 阿城(黑) 中都 北京 开封 河南开封
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 建立者(名族) 时间 都城 著名皇帝、大臣、重要大事、亡国之君、灭亡时间、历史故事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创立:隋文帝建国后,综合汉魏、两晋和南北朝的中央职官的设置,设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
完善:唐太宗时,进一步明确了三省的职权 原因:是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相权被逐步分解的结果。两汉以来,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到隋唐时,独相制发展为群相制。
(职能:
①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②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可驳回
③尚书省(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A、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 (六部之首)
B、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
C、礼部:主管国家礼仪制度
D、兵部: 主管军政
E、刑部:主管刑法
F、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
地位:①三省:中央最高政府机构
②六部:尚书省下设机构
特点:
①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
②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但大多品级较低。
作用:
①对中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
②对皇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对后世: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都沿袭这种制度
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背景:
①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下去
②隋唐时期,为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从地主阶级中吸引人才参与政权,巩固统治。
③中小地主经济实力的壮大,封建小农经济也有长足的进步,中小地主和自耕农可以通过科举获得相应的地位,科举制就是这种封建经济在上层建筑的体现。
含义:科:考试科目;举:选拔人才 目的:笼络读书人,巩固封建王朝
形成:
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吏
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完善:唐承隋制
①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②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
③唐玄宗(开元年间):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地位)
作用:积极:
①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A、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
B、扩大了官吏来源和统治基础
C、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选拔人才、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
②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③有利于唐诗的发展
消极:
①是加强专制主义皇权统治的重要手段,是造成中国封建社会长于其他国家的原因之一。
②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笼络知识分子,加强思想控制,特别到明清时期更是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③考试内容不合理,在社会上形成重文重艺而轻技轻工的风气,忽视实用性学问。
④使社会的价值取向在于做官,而荒于探究自然,限制了科学发明和创见,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使中国的传统科技不能发展为近代科技。
⑤ 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与西方文化格格不入,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
租庸调制
(1)隋唐实行租庸调制的背景:北魏实行租调制
(2)隋朝赋役制度的改革:
①背景:沿用北魏实行租调制
②内容:
A、租调数量比北周轻
B、农民服役时间短
C、以庸代役制度开始部分实行“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3)唐朝的租庸调制:
①改革的指导思想: 轻徭薄赋
②原因:
A、唐吸取隋亡的教训;
B、唐初政局混乱,经济衰败,政府财政困难,人民流离失所。
C、因此,整顿田制和赋役制度,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成为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③内容:
A、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的谷物(“丁税”)
B、调:缴纳定量的绢和布(户税)
C、庸:服徭役期间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不再有年龄的限制,形成了完整的租、庸、调制(代役税) 劳役地租 →实物地租
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的作用:
A、减轻了农民的一些负担,且保证了生产时间,垦田数增加。
B、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使国家富强起来。
C、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使其有更多时间投入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D、巩固了府兵制。
两税法
产生背景:天宝年间,由于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均田制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大为减少。
目的:直接:解决财政危机,增加政府收入 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时间: 780年
人物: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
主要内容:
①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
②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③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特点:
① 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② 简化了税目
③ 征税时间较固定
作用:
①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③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④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
宋朝
宋立国之后,当政者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建立怎样的政治架构才能克服自秦以降各朝各代的弊端。以科举制建立人才选拔与任用机制,既打破门阀托大的政治格局,又很好地解决官僚世袭制的弊端。虽然自隋代就开始了科举制度,但这一制度作为人才选拔的基本制度还是建立在宋代,准入条件的降低,选拔人数的增加,科举制度作为国家开科取士的手段实施,使宋代很快进入了士大夫时代。文官出任中央及各地最高行政长官,使文官地位居于武官之上。地方官员的主要责任是牧民,守土之责由中央任命专职的军事长官去处理,二者皆由中央调遣,互不统属。这就彻底革除唐季以来军阀割据的政治传统,也彻底消除了五代朝代频繁更替的政治基础。由于宋代皇帝 都比较好地执行太祖的祖训,大臣和言官都敢于发表意见,甚至可以当面和皇帝争执,这种开明的政治气氛,使得宋代的大臣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担当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采取文臣治国,兵权集中于中央,使宋朝的中央政府拥有比过去朝代更大、更有效的权力。权力实际上更集中。其次,由于宋廷采取更宽松、更开明的政治手腕,使皇权得到一定的束缚,大臣参与决策与执行政策的权力比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要大。正因为如此,才造就了宋朝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工艺上的繁荣与先进。
宋朝的工商业政策及工商业的发展:宋代和其它主要王朝不同的是,宋代并不过分强调以农为本,宋代的商贸都十分发达。有宋一代,由于边境问题一直不断,岁币一直是朝廷一项经常性支出。庞大的军队和官僚系统也需要国家有足够的收入才能负担。在国土面积较汉唐减少的情况下,支出却大幅增加。增加国家的财源显得十分重要。显然,依靠土地收入肯定有限,土地税赋过重不能养民,国家岁入过低又不能支撑政权。发展贸易,是朝廷增加收入的主要来源。北宋的贸易十分发达,到了南宋,贸易对于国家的经济地位显得更重要,甚至可以说,南宋是靠贸易立国的。贸易的发展带动商业繁荣,商业繁荣又拉动手工业与规模工业的发展。宋朝时期,我国的治金、采矿、陶瓷工业已经十分发达。北宋时期就大量开采金、银、铜、铁、煤等矿藏,全国各地也出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制造工厂和加工工厂。如造船厂、火器厂、造纸厂、印刷工厂、织布厂、各地的官窑等。南宋时的军器所工匠竟达七八千人,厂里的工人按期领工资。因为工商需要先进的技术,所以在宋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中的三项被发明或是开始得到广泛使用。北宋时期,钢产量已经超过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产量(美国学者郝若贝教授(Robert Hartwall)根据宋代兵器制作、铁钱铸造和制造农具等方面的消耗情况,推算出宋神宗元丰元年(1078)的铁产量大致在7.5-15万吨,这一产量是1640年英国工业革命时期产量的2.5-5倍,整个欧洲各国(包括俄罗斯欧洲部分)到18世纪铁产量大致在14-18万吨之间,因此宋代中国的铁产量基本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首都开封已经是一百多万人的大都市(这种规模就是在今天也是了不起的),百姓做饭烧的是煤而不是柴草(宋代的煤产量无疑是居世界第一,而且开采技术非常先进)。由此可见当时的工业水平和普通人的生活水准。宋朝国家财政收入主体已经不再是农业,而是工商业了,农业社会已经在开始向工业社会逐步迈进。宋朝获得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是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对大量的“小自耕农”直接征收农业税一向是国家统治的基础,像宋朝这样的情况实在是绝无仅有。由于工商业的高度繁荣,促使国家采用纸币----交子(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正式由政府出面设立交子务,随着纸币发行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地区使用这种便利的货币。西方最早的纸币是1661年斯德哥尔摩银行发行的,但这家银行很快 。至1694年,英格兰银行开始正式使用纸币,比中国晚了700年左右)
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商业活动也空前活跃起来。在宋代,商业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市场数量
的大量增加。唐代城市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将商业区和居住区分开,居住区内禁止经商。宋代逐渐打破了坊市格局,允许商人经商,街道上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尤其是北宋都城开封和南宋都城临安,城市人口都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商业更是异常发达,据一些学者统计,北宋开封已经有6400多家大中型工商业者,8000-9000家小商小贩。在城市周围和乡村的交通要道逐渐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集市。这种集市在岭南称为“墟市”,北方称为“草市。”这些集市又被总称为坊场,它们遍布全国各地,形成星罗棋布的交换网络,所有这些都表明,宋代商业活动空前活跃。与此同时,宋代的海外贸易也是空前繁荣,根据周去非《岭外代答》等资料记载,与宋朝保持通商贸易的国家达到50多个,因而宋代海外贸易范围较前代大大扩大。当时中国的商船不仅坚实耐用,而且船体庞大,据《梦梁录》记载,宋代大的海商所用的船可以容纳500-600人。更重要的是,出海的商人掌握了全世界最为先进的航海技术,其中最重要的是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从而使海外贸易得到了巨大发展。工业、商业、贸易的高度繁荣,客观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技术与工艺,因此,宋代中国技术方面显著领先世界也就不足为奇了。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都成熟和开始于宋代,这不是一种巧合,而是经济高度发展与繁荣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
元朝
元朝的行政管理体制,设置有中书省,此外还有枢密院、御史台、司农司、宣政院、将作院、通政院及五卫亲军等。其中,中书省总领政务及百官,枢密院负责全国军事防务与作战,御史台相当于今天的最高检察院,专门监察官吏腐败与渎职事宜。
元朝仿效阿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即今天的省级区划制度,计有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征东等11个行省(河北与山东西部由中书省直接管辖)。行省制度是自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是中国行政管理制度的一次巨大革命,对后来政治制度影响深远。(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保留至今。
元朝在经济上奉行开放的政策,积极鼓励并参与同世界各国的贸易往来,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经济强国。而陆路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空前繁荣,无疑是元朝经济发展的最直接动力。元朝继承与发扬两宋开放沿海与沿江的政策,并且较之有大幅度的提升,例如进一步扩大口岸开放,在口岸城市设立专门管理商业船运及贸易的行政机构。元朝口岸极其繁华,无论是规模还是数量均远远超过两宋时期。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专家学者考证,当时的刺桐港(今福建泉州)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列的世界两大港口之一。至今屹立在泉州沿海的六胜塔,就是当年引导航船进出的灯塔遗迹。当时的刺桐港港口里船舶相连无边无尽,巨宗货物堆积如山。
在元朝开放的经济政策鼓舞之下,阿拉伯、波斯与印度等地的香料、药材等物质大批舶至中国,以至“来华商贾不绝于途”;而中国著名的丝绸、瓷器亦大批漂洋渡海,甚至远赴欧洲。
夏商周,秦汉,隋唐,三国两晋南朝,辽宋夏金元,明清先后顺序
夏、商、周、秦、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辽、西夏、元、明、清。
歌诀
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扩展资料
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炎黄齐名)
尧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 (今山西临汾) 唐帝尧
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济) 虞帝舜
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 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鄩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前1559年-约前1300年(商) 约前1300年-约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阳)商王汤 商(殷)王盘庚
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历史朝代
唐宋元明清前面是哪些朝代
唐宋元明清前面是隋朝,南北朝,晋朝,三国,汉朝,秦朝,周朝,商朝,夏朝等等。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统一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河南洛阳金元明清2023债权计划1号的朝代之一。618年由唐高祖李渊建立,定都长安(今西安),并且设东都洛阳,武周时期洛阳神都。还设有太原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后开创河南洛阳金元明清2023债权计划1号了“贞观之治”,唐高宗以后,武则天以周代唐,史称武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大唐国号。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政治清明,经济雄厚,军事强盛,四夷宾服,万邦来朝,开创了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国力日趋衰败。907年朱温篡唐,唐朝灭亡,从此中国了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唐朝共历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与南亚、西亚和欧洲国家均有往来。唐朝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并蓄,接纳各个民族与宗教,进行交流融合,成为了开放的国际文化。唐诗、科技、文化艺术极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点。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时期步入了盛世,北宋初期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藩镇割据问题。1127年金兵大举南侵,造成了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南迁建立了南宋。后期抗蒙战争连年,到1276年,元朝军队攻占临安,1279年,8岁的小皇帝赵昺被大臣陆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战后,宋朝彻底灭亡。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文化教育与科学创新高度繁荣的时代,宋朝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60%,为各朝代第一,期间出现了宋明理学,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人口至大观四年(1110年)的1亿1275万。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人不在少数。[5]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期。
元朝(1271年-1368年),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北京市)。
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并建元“中统”,1271年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改国号为大元,随后逐步消灭金朝、西夏、大理等国,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覆亡。1279年经崖山海战后消灭南宋残余势力,全面占领中国,结束了自五代以来的分裂局面。后对外扩张,但在侵略日本、东南亚诸国却屡次失利,其中在元日战争战败。中期皇位频繁更迭,政治始终没有上轨道。经济也未恢复到宋朝时期的水平,但是仍有发展。
后期因统治腐败,宰相专权和内乱频发和民族矛盾过深,导致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各地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元朝暴政,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南京,改国号为大明,正式建元称帝,随后明军北伐,占领元大都。元朝在中国的统治结束,元政权退居漠北称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国鞑靼,北元亡。
元朝的疆域空前广阔,北至北海、东到日本海,在澎湖列岛设置巡检司。元朝实行一省制,在中央设中书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处理政务。地方实行行省制度,开中国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经济和海外贸易较繁荣,其整体生产力不如宋朝,期间出现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
明朝(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历经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国祚二百七十六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称朱明。明初定都于应天府,1421年迁都至顺天府,而在应天府设立南直隶。明朝前期国力强盛,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兴等盛世,国力达到全盛,疆域辽阔。中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天灾导致国力下降,爆发农民起义。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朱由检于煤山自缢。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政权,随后满清趁乱入关,击败李自成农民军和南明政权,1662年永历帝朱由榔被杀,南明灭亡。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明郑结束。
明朝疆域囊括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初年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部落有宗主权,后缩为辽河流域河南洛阳金元明清2023债权计划1号;初年北达戈壁沙漠一带,后撤今长城;西北至新疆哈密,后改为嘉峪关;并曾在今满洲、新疆东部、西藏等地设有羁縻机构。明成祖时期曾短暂收复安南,1424年,明朝领土面积达到约1100万平方公里。
明朝时期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达、经济繁荣,出现商业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人口方面,《明实录》所载明朝人口有7000余万,但许多学者认为实际上逾亿,也有人指出明末人口接近两亿。
明朝是继汉唐宋后又一个强盛的中原王朝。明代,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清朝官修史书《明史》中评价明朝是“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从后金建立开始算起,共有十二帝,国祚267年。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末农民将领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覆亡。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剃发易服,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逐步占领中国。然后历经康雍乾三朝,发展到鼎峰。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版图,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但是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停滞逐步落后于世界。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多遭列强入侵,主权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之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开始进行戊戌变法,但是变法失败。1900年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中国历史年代排序列表?
历史年代排序表如下:
历史王朝简记: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就此完。
扩展资料:
根据历史文献和考古物证,可将中国历史(炎黄文明)划分为十个纪:
炎黄、虞夏、商周、齐楚、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共和。
一、炎黄纪: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约两千四百年(公元前五十至前二十六世纪)。以农业社会、母系社会末期、铜石并用时代、父系社会初期为准。炎黄纪已经出现私有制、商业、战争、奴隶。
二、虞夏纪:以龙山文化、齐家文化为代表,约一千年(公元前二十六至前十六世纪)。二里头文化兜底:以青铜器时代初期、双轮车、城市、文字等古文明标志为准。传说时代的颛顼、帝喾、尧、舜、禹或可研究纳入本时代故事集。
三、商周纪:青铜器时代中期,分封制中期,以殷墟、甲骨文为典型代表。成汤灭夏、武王伐纣、国人暴动为本时代三部曲。约八百年。
四、齐楚纪:铜铁并用时代,约六百年。以齐楚为代表的众多周边族群势力(分别代表沿海地区、长江流域),大规模融入华夏,为最终形成汉族奠定了基础。这个时代,分封制由鼎盛而崩溃、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封建帝制萌芽。有西周共和、平王东迁,尊王攘夷、问鼎中原,商鞅变法、长平之战等等重要历史故事。
五、秦汉纪:铁器时代初期,中国进入帝制时代。以大一统、书同文为时代口号,史记、汉书为时代标志,蔡伦改进造纸术更具有划时代意义。有秦并六国、大泽乡起义、楚汉相争、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封狼居胥、昭君出塞、班超投笔从戎等重要历史故事。
六、魏晋纪。亢龙有悔,黄巾起义,三国两晋,五胡乱华,十六国走马,南北朝并立。
七、隋唐纪。凤凰涅盘,盛世隋唐,隋文科举,大乘玄奘,贞观天可汗,则天女皇帝。
八、宋元纪。天下一家,地狱天堂,文明臻极,野蛮大成,华夏之殇无尽痛,上帝之鞭惊启蒙。(借用欧洲文艺复兴之意)
九、明清纪。黄粱石头,南柯红楼,千载遗梦,百年屈辱,金粉帝国,罪恶毒瘤,极权桎梏瓜藤狱,十万成就皆嫁衣。
十、共和纪。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甲午辛亥,北伐长征,民国共和,抗战翻身。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