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江堰城运项目政府债定融(都江堰债务)

政信代销网 83 0

本文目录一览:

佳源地产定融产品未 ,罗半城还让沈天晴做“接盘侠”吗?

此前媒体报道佳源地产5000万定融 消息有误。佳源南方(深圳)集团有限公司(简称:深圳佳源南方)通过深圳千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简称:千红资产)进行金交所定融,实际募集资金0.51亿元。深圳佳源南方对到期部分已安排兑付,融资余额0.3亿元,目前并未到期。此前与机构在还款支付环节出现误解,目前双方已协商解决。

不过,佳源地产母公司佳源创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佳源创盛)近日确有压力。据企业预警通,目前,在境内债方面,佳源创盛还存续8只债券,存续规模43.3亿元,其中有4只债券将于2022年到期,到期规模19.3亿元。

此外,佳源创盛还有一笔收购尾款迟迟未付,已是二度展期。去年年底,佳源创盛与上海杰忠企业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下称:上海杰忠)收购上市公司中天金融(000540.SZ)地产业务,即中天城投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天城投),交易总价89亿元,目前还剩73.2亿元没有结清。

佳源创盛对中天城投的收购被外界视为「蛇吞象」。 传闻乍起,债券期限逼近,使得外界更加关注这笔交易是否能够顺利完成。

中天金融的「接盘侠」

这场历时半年的收购,已经是一波三折。

中天金融是贵州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贵州目前最大的民营企业。在过去43年间,其掌门人罗玉平以房地产开发商的身份为人们所熟知,多年登顶贵州首富宝座的罗玉平在贵阳市人称「罗半城」。

2021年8月,一直筹划剥离房地产业务的中天金融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接盘方。

当时,中天金融打算以180亿元把中天城投100%股权转让给佳源创盛。但12月2日,中天金融公告称,收购方变为佳源创盛和上海杰忠,转让价格腰斩为89亿元。其中,99%股权转让给上海杰忠,将1%股权转让给佳源创盛。

据中天金融公告,增加的上海杰忠并不是「外人」,成立于2021年4月,其设立显然为收购而来。其股东都来自浙江——杭州仁和智本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杭州仁和)、佳源创盛、仁和智本有限公司(下称:仁和智本)、浙江德丰科创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德丰科创),分别持有上海杰忠1%、3%、47%、49%份额。其中,德丰科创创始人赵建忠曾是佳源系高管。

对于交易价格突然少了90.97亿元,中天金融表示,是根据对方要求,将中天城投83.2亿元应收款划转到了其他全资子公司,中天城投净资产较2021年6月30日减少83.2亿元。

这笔不太寻常的交易很快引起了深交所的关注。深交所关心的问题就包括定金支付情况和后续履约能力如何。

中天金融当时表示,交易总价89亿元,佳源创盛已支付15.8亿元的定金,剩下的73.2亿元,将转为上海杰忠支付。对于第二期、第三期股权转让价款,上海杰忠打算通过自由资金、合伙人增资、引入其他战略有限合伙人、金融机构借款等方式筹资。中天金融还认为,佳源创盛和上海杰忠具有较强的履约意愿及履约能力。

然而,佳源创盛和上海杰忠并未如期付钱。今年1月,中天金融公告称,没有收到佳源创盛和上海杰忠的第二笔股权转让款29.59亿元。

彼时,市场消息多认为佳源创盛和上海杰忠构成实质性 。

而据自媒体「国潮说」表示,佳源并未 ,之所以迟迟没有支付二期股权转让款,主要是因为中天金融 在先,其在平安银行的融资已经发生实质性 ,未经平安银行书面许可,中天金融不得进行任何集团内资产的处置,包括但不限于处置中天城投100%股权。

「国潮说」还附上告知函加以佐证,函上有平安银行惠州银行公章。

按照中天金融公告说法,其又给了佳源创盛和上海杰忠15天宽限期。但再次到期后对方依然没有付款。

2月8日,中天金融公告称,双方协商后,第二期转让款的最后支付期限推至2022年3月28日;第三期股权转让款的最后支付期限推至2022年6月28日。

短短半年,这笔交易已经历了打对折、展期、再展期,到3月28日又能否顺利推进呢?

「绿档兄弟」佳源国际

佳源创盛的控股股东为沈天晴,沈天晴还有一家上市房企——佳源国际(2768.HK)。

2020年7月,佳源创盛将五星电器100%股权卖给京东商城,其手上的主营业务就剩下了房地产开发与销售,主打平台为全资子公司浙江佳源房地产集团。

同为地产主业,佳源创盛和佳源国际这对「同胞兄弟」血脉相通。

近年来,沈天晴频频将佳源国际的优质项目以「低价」注入到佳源国际。被「喂养」的佳源国际,不仅在2021年以32%左右的毛利率,在行业内颇受瞩目,还成为了「三道红线」全部达标的绿档房企。

然而,对于佳源国际「绿」的成色,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质疑。

自媒体「氢财经」分析指出,佳源国际的绿档的统计口径藏有玄机。例如,其1.29的现金短债比,计算中只涉及到81.28亿元的短期借款,却没有计入应付票据、一年到期的非流动负债等科目。

此外,佳源国际美元债还有7个,规模超过13亿美元,其中有5个票息超过12%,最近一个债券到期的时间为2022年3月11日,规模1.32亿美元(目前价格还在90美元以上),境内债方面,存续规模约43.3亿元。

虽然在2020年,佳源国际信托贷款余额占有息负债比重下降至17%。从中信登公示的信托产品来看,目前佳源存续信托产品还有13个,规模最大的是「佳源青岛2号融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总金额40亿元。

佳源国际2020年总营收183.63亿元,净利润35.31亿元。截至2021年三季末,佳源创盛有息负债达到188.94亿元,其中短债38.6亿元,而在手的货币资金45.4亿元。

地产分析师张银银曾表示,为了实现千亿销售目标,佳源一直在谋求大举扩张,这一过程中势必会推高杠杆。尽管佳源的负债率并不高,地产三条红线都是绿档,但是在企业负债绝对值本就不小的情况下,还大举举债扩张,会不会走向过度,很成问题。

2019年,佳源国际股价盘中闪崩后,汇生国际资本总裁黄立冲曾对《第一财经》表示,沈天晴除了佳源国际还有很多个平台,不清楚其他钱的流向,不排除杯子太多盖子不够盖,容易引发连环爆。

作为沈天晴「两面一体」的平台,佳源创盛和佳源国际都面临一定资金压力。

沈天晴与「佳源系」

佳源系创始人沈天晴,1959年生于浙江嘉兴桐乡青石,初中毕业后做了村会计,期间创办了乡镇企业足佳皮鞋厂。因企业业绩好,其后沈天晴升任嘉兴市乡镇企业局副局长,三年后调任嘉兴市驻深办主任。

深圳期间,沈天晴把内地的白厂丝运到深圳转手卖给香港商人,一年就赚了200多万元,因而被扣上了投机倒把的「帽子」。沈天晴觉得自己不适合当官,于是辞职创业。

1995年,在嘉兴的一栋小楼房里创办了佳源房地产公司,开始进军房地产业务。这就有了后来的佳源创盛。2018年10月,沈玉兴以255.3亿元财富排名《2018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第62位。

在不到30年的时间,沈天晴和佳源系旗下已有6家公众公司,包括:深圳美丽生态(000010.SZ);分拆地产港股上市的佳源国际和物业公司佳源服务(1153.HK);挂牌新三板的西谷数字(836081.NQ);在澳交所上市的博源控股和联合锡矿。

沈天晴在一次佳源创盛的部门大会上表示,「这个世界上能当将军元帅的人毕竟是少数,我是能的。」其自信可见一斑。

尽管「佳源系」资本布局广,但近年在资本市场并不那麽顺风顺水。2019年,沈天晴控制的佳源国际(2768.HK)因投资机构恶意做空,股价暴跌,这位老江湖不由感叹「谁知资本市场那麽复杂」。

2020年3月11日,美丽生态罕见发布了《关于立案调查事项进展暨风险提示的公告》。原因是美丽生态在2019年屡次遭深交所问询,并因股东王仁年的成绩补偿款违规拖欠、信息披露违法违规两项事由受到立案调查。

美丽生态因2017年、2018年连续净利润为负,被交易所警告退市风险,被「ST」。2019年因出售两家全资子公司,净利润增加,扭亏为盈。

截至目前,「佳源系」在A股、港股上市,及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市值合计约170亿元。沈天晴最终能不能给「罗半城」掏出73亿的剩余收购款呢?

你觉得佳源创盛能完成对中天城投的收购吗?欢迎留言评论!

政信项目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数据指标?

负债率和偿还率,负债率低的项目,经济压力就会小很多,偿债的可能性就更大, 率就会更低。另外还有就是,行政等级越高的项目,经济水平就越高,资金运转就更安全。基本上我做政信的时候,没有碰到过 的情况。

跟P2P相比,政信债有什么不同?

大家好,我是左哥!

最近,有粉丝私聊左哥:

左哥,你最近咋不聊政信了,重点都在股市里吗?

答案还真是!

关于 A 股左哥很早就说了,这一轮不是什么基本面支撑大家都涨的全面牛,而是一轮政策刺激的结构牛。

(大家可以看一下过去两个月里 A 股发行了多少新股就知道了。)

结构牛就意味着板块轮动,所以我们最近一个月就看到了多个板块此长彼消。

消费、金融、科技、农业、疫苗、军工、有色等等,你方唱罢我方登场。

板块之间轮动,有波动就有机会,左哥最近的心思,就花在了寻找短期投机的机会上去了。

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抓不住板块轮动的机会,要么持有好公司不动以观后市,要么干脆减仓一部分避免回撤。

不然追涨杀跌,乱跟热点,频繁操作的结果,大概率会伤及本金。

很多人在 7 月靠运气赚的钱,在刚刚结束的 8 月,就靠实力给还回去了。

那么,撤出来的闲钱怎么办?

要么放零风险的智能存款里灵活过渡等待机会;要么就考虑风险低的政信债产品锁定相对高息。

可能也有人会问,固定 收益 的政信债,收益也不低,这个跟 P2P 有啥区别哟?

刚从 P2P 的坑里出来,别又掉进另一个坑了。

今天,左哥就抽时间来跟大家捋一捋。

虽然政信债跟 P2P 一样,都是固定收益产品,本质都属于借贷关系。

但是,跟 P2P 相比,政信债有哪些不同同?好让大家心里有个谱。

政信债和P2P的角色不同

在最开始考虑投政信债前,左哥就研究过政信债的终极风险。

这个其实很容易理解,现在国内金融市场里,等同于 0 风险的投资产品就两种:

50 万以内的银行存款,还有一个就是国债。

其他投资品种,不管风险再怎么小,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风险性(比如说 和坏账),只不过风险高低不同而已。

我们在投政信债之前,也需要考虑政信债的投资风险高低,是否和我们的风险偏好相匹配。

左哥科普过多次,政信债的借款人,其实就是政府平台。投政信债,就是我们把钱直接点对点的借给政府平台。

这个过程中有投资合同,还有打款流水及投资确权书等凭证,政府平台在这个环节里扮演的就是借款人的角色。

政府平台,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所属事业单位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具有政府公益性项目投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企业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

地方政府是平台公司的唯一股东或控股股东,平台公司的人事管理、业务运作实际上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

一般来说,对于纯政信产品而言,政信债没有终极兑付危机,只有流动性风险。

(大白话就是:欠你们的钱,我地方政府不会赖账,即便一时半会周转不开,但还是会慢慢还给你。)

而 P2P 平台里的借款人不还钱的性质就不一样了。

因为 P2P 平台扮演的是信息中介的角色,投资人投资的借款标的到期了还不上,投资人从法律上是没有权利起诉 P2P 平台要求它来还钱的。

因为从合同主体上说并不是 P2P 平台欠投资人的钱,而是真正的借款人欠了投资人的钱。

P2P 平台仅仅是协助投资人要求借款人及时还款,包括 P2P 平台的各种风控措施都是为了督促借款人及时还款。

这就是 P2P 和政信债的最大区别所在,P2P 平台和政府平台扮演的角色完全不一样。

但也并不是说 P2P 借款人 ,P2P 平台上的借款标的 后,投资人拿它就一点办法没有。

比如对于问题平台,投资人去报案后经侦进入,司法机关就可以直接进入后台,调查平台的事中和事后的风控管理。

如果平台有真实资产,只不过是借款人变成 老赖 拒不还钱,经侦有权力要求借款人归还借款,否则依法处理。

政信债和P2P的借款人信用不同

上面说了,对于问题平台(有真实资产),虽然经侦会介入要求借款人及时归还借款。

但是呢,缺点也很明显,P2P 平台的部分借款人本身就是老赖,虱子多了不怕咬,何来还款一说?

我们也都知道,P2P 的资产端,本来就是主打次级贷,借款人的质量不如传统金融机构。

当初最看好的消费贷,现金贷资产,真实年化动辄几十上百,你想想,能借这个钱的,质量能好到哪里去?

政信债就不一样,政信政信,那就是代表着地方政府的信用。

很多人之所以有这个认知,是因为政信的融资主体都是政府融资平台,地方政府是平台的唯一股东或者控股股东,平台公司的人事管理、业务运作实际上都受到地方政府的控制。

(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中国,地方政府没有 一说。)

实际上,政府融资平台除了承担融资的职能外,还承担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社会民生项目建设的职能,是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重要平台。

政信债因为有政府信用在里面,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人员可能会流动,管理人也可能会流动,但最终实际控制人没法换。

而且,政府平台往往都有数十亿甚至数百亿的净资产,很多土地等优质资产还在政府平台手里面,这些都是最后兜底的底气所在。

所以,政信债非标风险项目虽然有报道,但绝大多数投资人最终得到偿付,再不济的情况也是通过展期维持了政信的尊严。

长期看,政信是有信仰的,它没法跑路甩锅了。

所以,这也是左哥为什么说政信债没有终极兑付危机,只有流动性风险。

政信债和P2P的还款保证不同

对于历经这一波 P2P 行业由盛及衰的投资人来说。

最可怕的并不是资金延期兑付,而是投的平台某一天突然崩塌了。

比如说 P2P 平台的资金池业务,前期包装得高大上,看不出有啥风险。但真出现问题时,极少有挽回的余地,投资人追悔莫及。

不同的是,纯政信债基本都是独立的,包括风控标准,投资逻辑。资金投向透明,用款单位明确,回款有明确保证。

(记住!投政信债一定要研究清楚产品是不是纯政信产品,避免踩坑伪政信。)

说到政信项目的回款保证,这里顺带提及一下地方政府的债务资金来源。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的渠道有很多,主要信托、政府债、银行 贷款 、融资租赁、定融政信等。

同样的融资主体,同样的资质信用,利息、成本和周期差异比较大。

像银行贷款,是地方政府债务资金主要的来源,它的资金成本大多在 7% 左右,贷款期限一般比较长,通常在 5-7 年期左右。

成都都江堰城运项目政府债定融(都江堰债务)

像信托、融资租赁、政信定融等,成本相应更高一些,一般在 10% 左右,期限一般以 1-2 年期为主。

可能就有人问了,为啥我在银行里面就能买到的政府债,利息非常低,一般才 3%-4%?

事实上,这类债务的占比非常少,总量也就在地方债比例的 4%-5% 左右,而且期限还长,动不动就是 5 年期。

政府债发行的主体是省级地方政府,也就是偿还主体;城投债/政信债的发行主体是城投公司,偿债主体是城投公司。

很多人就会质疑,既然银行贷款的成本更低,为什么不都从银行贷款呢?

这个问题,点击查看左哥之前的文章能找到答案:收益 8-9%,门槛比信托低的产品,能不能买?

一般区域性城投公司的信用级别,是很难跟省级地方政府相一致的,融资成本就会产生一定的差异。

基于以上融资成本差异的现实,「 43 号文」规定:

纳入预算管理的地方政府存量债务,可以发行一定规模的地方政府债券置换。

所谓地方债置换,就是用中长期、低成本的地方债券去置换地方政府的短期、高息债务。

仅仅因为债务置换,债务成本可以由置换前的 10% 左右下降到 4% 左右,我们就拿一年置换三万亿的债务来说,一年节省的利息就可以接近 2000 亿。

在目前土地收入减少的情况下,发行债券置换取得的资金成本,远低于原来城投公司融资的成本,也能降低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

也正是基于债务置换这个出发点,我们今年才多次看到财政部在督促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

顺带着,我们也看到了,市面上好的政信债项目,也越来越少。

OK,有关政信债和 P2P 两者之间的异同科普到这了,对于政信债,还有哪里不懂的可以下方留言或者私聊左哥咨询,左哥后面也会坚持继续科普这一新的投资品类。

城投债期限缩短,部分政信出现暂停,政信且做且珍惜

资产荒从前年就开始说,然后政信项目依然有,只不过真的没以前多了,纵观这两年政信项目,缩减极度严重,收益降到最低6%起,不是一刀切,是逐步再变成都都江堰城运项目政府债定融

【为何城投不怕借钱?国家统计局成都都江堰城运项目政府债定融: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7.8%!】 项目缩减中!控制债务,后续再降成本是必然,现在存量政信项目且做且珍惜!上段时间也是有讲过一篇文章 【15号文与降准,正确解读,突破传统思维赚钱的时候到了!】, 自从15号文出来后加上降准,收益就有所下降趋势,另外城投公司项目也在逐步压缩中,存量项目募集完成后基本不再新增。

2019年至2021年上半年全国多数省份的城投债券发行期限呈现下降,发行期限平均缩短约0.6年。 这是根据我们持续跟踪的全国1,900余家城投企业2019年以来在公开市场的债券发行期限得出的,我们以每半年为观察窗口计算不同省份按发行规模加权平均的发行期限。我们还发现,这种短期化趋势并不只是出现在某些局部区域,而是呈全国化态势。在典型的24个省份范围内,除少数省份,其成都都江堰城运项目政府债定融他区域在过去5个观察窗口内的债券发行期限均有所缩短。

分税制改革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事权不匹配,导致地方政府的投融资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为弥补这一部分资金缺口,城投公司应运而生。根据国发〔2010〕19号文,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指由地方政府及其部门和机构等通过财政拨款或注入土地、股权等资产设立,承担政府投资项目融资功能,并拥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由于城投公司成立的主要目的即通过举债融资为地方经济和 社会 发展筹集资金,为扩大其融资能力, 地方政府曾通过注入货币资金、房地产、国有企业股权、土地(包括储备地、划拨地及出让地),以及学校、医院、公园等公益性资产的方式,对城投公司进行资产性支持。 通过上述注资,一方面可以快速降低资产负债率,避开部分银行贷款对于城投公司债务负担不得高于70%的红线要求;另一方面,注入的资产可以用于城投公司的抵押贷款,进一步提升城投的融资能力。

高收益的政信债,是因为政府极度缺钱吗?

政府缺钱是正常,但不是所谓的资不抵债!因为经过上级财政拨款或银行等放贷,短期是无法实现的,一个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工程是比较着急的,对比长期低成本资金,短期高收益的资金成本要远低于长期的,所以高收益的政信债目前最长期限也就2年期,很多还要求合同条款增加允许提前还款。

2018年下半年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发布了《关于保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力度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出促进基建补短板,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政府和 社会 资本合作(PPP)也得到不断完善调整。以上措施为地方政府的正常基建投融资拓宽了道路,也为政信类信托项目的发展带来新的动能。

刚接触政信债投资的朋友在学习政信债产品的时候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明明是政府融资,却能给出9%左右的收益。花这么高成本融资,为什么不找银行贷款去?

其实,地方政府平台公司是非市场化运营的国企,其主要职能就是为政府进行融资,所以信用远超一般国企。其融资体系相当丰富,融资渠道也非常多,包括银行、发债、保险、非标等多个渠道。

这些融资渠道各有特色,政府平台公司充分利用各渠道优缺点,搭配长周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各阶段灵活运营,搭建 健康 、稳定的融资体系。

这期小哥给大家介绍一下政府平台的融资体系有哪些,政信债在其中是什么样的角色。

投资者对政府的信用有一定的认同度,这是投资者买政信类理财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这几年地方政府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后续依然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依然很大。

我们很容易有个误区,那就是政府融资只通过政信债来募集,其实不是的,只是因为我们接触到的只有政信债而已。

实际上,政府平台大部分的融资都是通过低息发债、商业银行贷款、保险公司融资、非标融资来完成的。其中我们接触多的政信债只是通过金交所非标融资的一小部分,所占比例非常低。

融资的主要手段、成本、期限

1、利用土地做抵押向银行贷款。

这一类的融资手段在绝大多数政府平台中都是借款的大头。

这类贷款的资金成本一般在7%左右,其实很多区县级地方的政府平台是没有评级的,成都都江堰城运项目政府债定融他们很难公开发债,地方上要举债,主要就是靠政府平台从银行拿贷款,尤其是在当地有营业网店的银行以及本地的村镇银行,这些输血政府平台的比较多。这类贷款一般要占到地方债务的一半以上。

2、公开发行债券进行的融资。

发行公开/私募债券的融资成本其实比银行贷款、信托都低,一般利率在3~7%之间。这类融资渠道的占比要看当地的经济实力了,经济越好的地区占比越高,经济差的地方甚至可能没有资格发债。

公开发行的债券属于标准化资产,发行的债券可以在银行间交易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公开流通买卖。所以经济好一些的地方政府会打造几个信用评级高的发债政府平台发债,而贫困地区则很难通过发债来进行融资。

3、从保险公司拿贷款。

走这一类通道的资金也有,它的融资成本跟银行几乎差不多,因为险资本身资金成本低,而且期限长,投放到政信类项目上的期限也很长,而且一般资金量比较大,也是一个很大的金主。

4、非银行类的非标贷款。

银行的贷款其实绝大多数走的也是非标的通道,就是说,银行把钱借给地方政府平台的债,它不能够在银行里或者证券交易市场里面公开买卖交易。能在银行里面公开交易的那种就是标准资产,比如北京债、四川债那种。

非银行类的非标借款主要就是:信托,定融,融资租赁的融资。同一家政府平台从这三个的通道上获得的融资特点就是成本稍高,占比低,期限较短,基本在两年以内,极少数有三年期的融资,对比其他渠道而言,非标准化融资的限制较少,往往在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体系中起着“备胎”或“润滑剂”的作用。

政信债就属于非标准化融资,一般地方政府会通过信用评级高的政府平台公司发行信托产品,再通过其子公司(相对资质较弱)发行金交所产品,实际上最终实控人都是地方政府,两者产品安全性不分高低。

如今政信债收益逐步下降,存量项目募集完成后不再新增备案,部分政信项目出现暂停进款,受15号文影响在逐步观察市场 【这个文件要整死城投?城投不死,只是在凋零!】

政府平台融资最终去向主要就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项目,比如老城区翻新、新城区建设等。这种项目动不动就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才能完成,尤其是新区建设项目,前期投入都是巨大的。

只有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土地价格才会起来,招商后政府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样各类企业以及商户逐渐落住新区之后,人气带来新区的土地价格上涨,从而达到良性的循环。

一个大型基建项目不同阶段,需要的建设资金需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时期使用的资金量也不同。如果项目一开始就找银行贷款,一次性借最长期限、最高总量,必然会造成资金的站岗。

所以政府平台会充分利用融资体系中各渠道的优缺点,各种长期、中期、短期的资金,各种低、中、高成本的资金全部都要用上。

以长期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公开债为主,配置中、短期的信托、资管、金交所资金去补充项目的流动性需求,从而使整个基建项目的资金安排充盈并且成本最优化。

这就不奇怪为什么政信债金交所的产品能达到9%年化了,毕竟对比银行贷款,这笔资金虽然成本高一点, 但期限短、限制少、融资占比也低,在关键时候,可用于周转和提高资金流动性。

政信类项目主要是地方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时间战线比较长,很多项目需要数十年才能完成,完成之后投入使用或者招商才能产生收益。 巨额的前期投入以及项目各个阶段的建设都需要不同的资金量,这就会产生有的阶段需要的资金量大,有的阶段需要的资金量少。

前面说过,银行的资金虽然便宜,但是期限一般比较长,那么在需要资金量较少的阶段中,就会造成资金的闲置,这其实会更加提高资金的成本。

所以, 一般政信类项目是各种长期、中期、短期,各个渠道的资金都要用上。以长期低成本的银行贷款、公开发债为主,配合部分中短期的信托类资金,然后再用短期定融高成本资金拿去补充项目资金的流动性周转。 也就是说对于绝大多数政信类项目,定融更多的是作为融资手段的有效补充,整体融资成本会严格的控制。

而且对于一些成本较高的融资渠道,例如金交所、资管产品,地方政府平台还会要求项目的摘牌方贴息。

最后说两句,了解清楚地方政府平台融资体系的逻辑,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政信投资产品的风险差异。

我们在选择产品的时候,需要结合地方经济、融资方实力、担保措施等多项情况,再结合自身风险偏好以及资金规划、目标收益等做好匹配。

政信投资里的城投债可靠吗?

必然是可靠的。这种政府公共服务的建设,由于 带来的风险造成信用缺失,这种后果任何政府都不想看到。因为这是关乎地方政府经济长远发展的大事!所以出现不兑付之类风险的可能性很小很小。至少我在政信投资集团里参与的城投债项目没有出现过 的情况

大佛:多家机构走访记

上周成都都江堰城运项目政府债定融,我们团队拜访成都都江堰城运项目政府债定融了多家专做政信项目的机构和个人,主要是为了多方面多渠道了解不同机构对政信项目的理解和看法。

一、对政信项目风险的认识

 可以达成共识的一点就是: 政信项目没有终极风险 ,也就是平时说的政信是有信仰的。我们拜访的三家机构,最早的机构从2014年就开始做政信,他们历史上做过的政信非常多。但截止到目前,还没发生过有借了钱赖账不还的案例。拜访的三家他们主要做的还是成渝及其周边地区的政信项目为主,截止到目前,这两块区域也还没发生过 和展期。  另外个人有一位在银行上班的朋友,他做的业务就是专门针对公务员的 贷款 。他的客户主要就是四川地区的公务员,当朋友在做业务时,也在顺带给我们打听各个地方的政信类地方债的情况。据朋友线下了解的:过去这么多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借了的都还了,还没出现过伤到投资人本息的先例。

 其实在个人开始投政信之前,我们团队就讨论过政信的终极风险,如果全国有出现大面积 苗头之前,上头肯定会开动印钞机来稀释债务。比如降息降准,释放流动性,你看欧洲国家的债务比我们严重的多,现在欧洲央行直接把基准 利率 降到-0.5%,意思就是您老百姓跑去存钱,不仅不要利息还要倒贴钱,负利率一启动,很多利息实际上就不用还了,很多债务也就这样化解了,最后还是底层老百姓买单,另外温和的通胀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美国央行在最近8月份和9月份连续两次降息,其实也可以缓解美国债务的风险。前些年加息周期时,美联储加息速度慢:15年加息一次,16年加息一次,17年加息三次,18年加息四次,具体的加息时间见 ID:lsdf628 的《 投资人不得不了解的经济周期 》,其中加息频率最快的也就是2018年,每个季度加息一次。过去的四年中其实全球主要都是在加息周期中,到了2019年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扛不住加息了,然后加息周期结束,绝大多数国家重新开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联储一上来就是连着两个月降息。世界主要国家降息周期开启后,未来数年债务 的风险也会降低。

二、政信类项目还款顺序上的认识  政信类地方债的资金来源大头主要银行,尤其是地方上的城商行,其实城商行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都是属于地方上管辖的,这种情况下,地方上的城商行必须扶持本地的城投公司。除了银行的贷款资金以外,还有就是公开发债,举个成都花园城投的融资的例子。  银行授信19.45亿,目前已经用了12.95亿,如下图:

 公开发债19.04亿,如下图:

融资租赁,如下图:

    信托贷款,如下图:

一般银行和公开发债的资金来源才是大头,融资租赁公司和信托贷款占的比例都不多,定融政信债的资金来源,那就是个下酒的小菜,占的比例非常小。有机构统计过全国异地发行定融政信债的存量,预计只有600-700亿的存量,而全国地方债务的总规模,有好几十万亿,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异地发行的定融政信量有多少,属地发行的定融政信债存量能稍微多一些,但跟地方债总量几十万亿的规模还是没法比。它的资金主要还是靠银行贷款,其次是公开发债,然后这两年信托的资金会进的越来越多,信托目前的规模不到30万亿,除了一半左右的资金流向地产,估计有三分之一左右流向了政信,其次还有小部分资金跑去个人信贷资金计划类的,那都是少数。但有一个问题就是,今年以来,不允许有新增的或者违规的资金投放到地产领域,资管的资金也在严格限制流向地产。那么原来还有那么大规模的信托资金,有些就会被动跑去流向政信,大家不可能养着团队天天不做业务喝西北风啊,其实怎么说了,政信虽然赚的少点,但终极风险几乎没有,做了业务还能养活团队,不做业务的那更是亏损;地产公司的贷款虽然利润高点,但很多民营地产公司长期看风险也不低。

 除了信托的资金,还有就是原来P2P的资金,因为P2P里面的三降,甚至很多地方直接要求待收清零,P2P里面的资金也被倒逼跑出来,再不从P2P里面跑出来的,可能连本金都要搭进去了,跑出来后想找一个比P2P风险更低,起头门槛不太高的品种, 收益 率也不要低的太离谱的,您说除了政信还有啥?进股市风险更高,指数基金倒是谁都会定投,但又有几个人会止盈的呢?一直定投不止盈的,一不小心错过一个周期的高点,就需要再等数年的下一个周期的高点。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没那个耐心去熬,或者即使有耐心也很难把握住该什么时候止盈。所以像我个人以前在P2P里面投的资金,很多就流向了风险更低,收益中偏低的政信类政府债上面。

 此外,今年银行的资金也是在被限制流向地产,因为违规向房地产公司放贷而被处罚的银行今年还不少,上头想的是银行的资金尽量多给中小民营企业放款,但中小民营企业风险那么高的,有几个银行敢放啊,放款容易,收回来难。

国内要求的是稳定,稳定压倒一切,所以从还款顺序上来说,一般情况下是先还定融政信的钱,然后再是还信托的钱,最后是银行的钱。因为定融政信的资金全是来源于散户的资金,我们每笔打款,就是打给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银行账户的,银行流水一清二楚,信托的都好歹还有个信托公司的资金专户,定融的就是最直接的点对点的打款和回款方式,这种没法赖账的。而且定融政信资金有很大一部分是做了属地销售,那种往往就是当地财政局或者国资委的某某某带着管理人跑去当地相关部门、事业单位等特定地方特定人群,先做宣传介绍,提前说几时有个政府平台公司要发债,大家提前准备好。这种募集模式完全就是靠地方老百姓对地方上认可的程度,越认可的,募集的越多越快;越不认可的,越募集不动;这些投资人其实很多连领导家住哪个地方都知道,你要是给他整 了,那些投资人还不天天来烦你。国内一个潜在的共识,那就是我们每年WW的资金比J费开支都还多,那些统ZB,每年就是专门干这些事情的,为了很小的一点定融政信的钱,花很多精力去WW,那是很不算的,而且还打地方上的脸,所以绝大多数地区,几乎很少有政信 的,即使有的也都是快速就解决掉。

三、监管对这一块的态度

 关于对化解地方债的风险方面,业内某机构高管是这么看待的,他认为:化解地方债无风险是:地方债有风险的地方就要化解掉,没风险,没出过事故的那类一般就不会受到影响。实际上,一个地方一个区域如果发生了 风险后,即使监管不化解,那些非银行类金融机构或者其它机构资金都不会再给那个地方授信放款,不需要监管化解风险,那些机构都会很主动的自己就把资金抽走。发展的好的区域,风险低,自然而然会有更多的机构愿意把钱投向该区域,这种既属于监管行为,也有市场行为在里面规避风险。要想拉均匀各地方的发展差异,那种只能是靠上头用政策去扶持。

 另外,不同的机构的风控审核门槛和对资金的用途限制不一样,所以不同途径的资金用起来,方便度也不一样 ,一般银行贷款的资金限制非常多,尤其是国开行和农发行的资金,它虽然给您授信了,很多时候都必须要专款专用,比如以前国开行的资金只能用于棚改,农发行的资金只能是投向农业领域,定融的资金就要宽松的多,用起来也要顺手的多。

四、纯正政信的玩法

 因为纯正的政信类公司,他们成立之初的目的就是为地方上融资用的,他们相当于地方政府职能部门的延伸,承担了很多地方上的任务,他们组建公司和普通公司最大的区别就是: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普通市场化运作的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为了盈利,这是在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特殊事物,因为纯正的政信类融资平台,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然后城投公司去承担公益性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好以后,有些才能产生源源不断的现金流。这次我们在拜访多家机构时,侧面了解到政府平台的玩法也是,每次融资后,融资方用不完的钱,直接就被上头调拨走了,每次要付息或者还本金,需要用多少钱时,在用钱的前面一个月做资金计划,上头调拨资金 ,很多时候都是一套领导班子,两三块牌子,说白了这些钱就是借给地方上用了,还的时候也是地方上把钱拨下来还。至于像城投类公司转型市场化运作的,那个太遥远。别说城投公司,就是像很多大型的甚至已经上市的国有企业,它都做不到完全的市场化运作。

 除了主要上面的这些内容,还有一些信息就不太方面在公众号里面写,等以后再介绍。

 最后,我们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转型到政信领域来看,我们团队认为是非常明智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如果再拖一年半载的时间转型, 网贷 里面遇到风险估计会更多,资金从P2P里面转投到政信里面后,心里踏实多了,收益率虽然降下来了,但是未来能遇到坏账的几率就太低了。P2P虽然预期收益高,但它的坏账风险太大,一个投的平台,即使是用心做业务的,且不被立案,老板不跑路,不 的平台,真发生风险时,投资人往往会损失四成以上的本金。如果要是遇到跑路的, 的,或者被立案还没下车的平台,那种还有血本无归的可能,这种情况下得到的利息和失去的本息完全不成正比。政信债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它已经存在很多年了,未来也会长期存在下去,只要投资人不贪,不盲目乱投,还是可以把风险控制的非常低的。

标签: 成都都江堰城运项目政府债定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

复制成功
微信号: 1312775631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我知道了
添加微信
微信号: 13127756310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一键复制加过了
13127756310
微信号:13127756310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