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前两大发债平台为交易对手!
市级主城区,财政收入75.45亿!
【央企信托-119号济宁城投债券】
【要素】3亿,1.3年(2024.7.19到期)
【收益】100万7.2%(合同6.3%-6.4%)
其他优质项目推荐:
【什么是拉高出货,拉高出货的应对措施是什么?】
什么是拉高出货?
拉高出货表示在主力出货之前,应该迅速拉高股价,以吸引买家加入。当大量的承接盘出现时,庄家开始处于高位出货。
出货拉高,又被称为引诱更多的出货,是一种出货模式,其主要力量相对隐蔽。采用这种出货模式的股票一般是强庄股票,股票本身通常有较好的后续题材。过去这种技术主要出现在短线强庄股上面,但现在这种技术有向中短线波段操作扩散的趋势。
拉高出货是一个股票骗局,阴谋者事先购买特定的股票,然后大力兜售,通常在互联网上发布虚假的乐观信息,从而推高股价,然后在高位交易赚取巨额利润。在阴谋者出货之后,股价将会暴跌。这种骗局通常发生在小盘股上,因为这种股票更容易操纵。拉高出货的经营原则是自己卖,自己买。
拉高出货有什么特点呢?
1.位置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涨幅,或虚假突破后的高位横盘。
2.盘中放量拉高,但没有触及涨停的价格。
3.该股在均价线附近尾盘收盘。
4.第二天,它开盘走低,然后在高于启动点后下跌。
如何对付拉高出货:
短线在起点买下后,第二天第一时间冲高要出,不要有任何幻想;冲高回落之后,破均价线是第二个出货的好时机,这样的股票起点都是虚假突破,不能形成有效突破,观望是主要的。
在集中股票中赚了很多筹码的出货,通常会选择拉高策略,而止损手段只是作为最后的手段。此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常在市场刚刚停止下跌后不久,就在拉高启动一个计划中的出货。这是因为,因为集中的筹码,只要他们不卖,股票价格的实际上行压力并不大。只要市场不下跌,就不会对拉高的行为产生太大影响,在市场停止下跌的初期,市场投资者仍然没有太多的线索。这时,能突然上涨的股票会得到更多关注。此外,如果市场真的能够走强,这类股票可以借助大势的力量大面积分布。当然,如果市场再次沉默,也不会对股票本身产生太大的影响。
有时出货股票并不意味着股价会很快大幅下跌。相反,有时股价可能上涨得更快、更剧烈,因为成功的出货是通过拉高出局的,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分时走势和k线组合形式来判断股票是否在出货仍然很重要,这不仅可以根据其出货的性质有效地抵御风险,还可以利用出货的拉高过程获得最快、最大的市场收益,这里最重要的是要始终把握出货拉高过程中的涨跌节奏。
以上就是拉高出货的相关资料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内循环是什么?“内循环”“双循环”主要内容
一、“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将成主基调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对下半年政策以及工作目标定调。会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布局“内循环”是会议的重要亮点之一,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当前正处于“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计划制定时期,“内循环”或将成为下一阶段我国重要的经济战略布局。
“内循环”概念并非首次提出,今年5月15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是首次提出“国内国际双循环”概念。
5月24日,领导强调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确立了“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基调。
在7月22日的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二、“内循环”的必要性分析
近年来逆全球化趋势明显,在疫情影响叠加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大的大环境下,“内循环”的提出是应对当前形势的必然选择。在逆全球化趋势之下 ,“内循环”为主,“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战略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我国对外围环境的依赖,也能够推动全产业链的发展,在全球化分工中拥有更强的话语权,对国内经济的稳定也将起到一定提振作用。
(一)逆全球化趋势倒逼经济“内循环”
我国经济近些年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外循环”模式:在改革开放初期,凭借劳动力数目和成本上的竞争优势,我国的出口产业链初具规模,外需的提振使上下游产业链逐步完善;2000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标志着我国正式参与全球产业链分工,成为“世界工厂”。
在“外循环”的模式下,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根据数据显示,在2007年之前,我国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整体呈现震荡上升的趋势。
2008年,次贷危机席卷全球的主要金融市场,中国也未能免除波及。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外贸环境整体走弱,自2008年11月至2009年10月,长达一年的时间进出口数据均持续负增长。由于中国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较高,经历过次贷危机后,中国无法通过外部市场消化过剩产能,进出口走弱带来对经济的冲击较为明显,我国意识到要逐渐降低对外贸的依存度。在“十二五”提出扩大内需战略以寻求改革,即由投资和出口拉动转向消费和投资拉动,并把消费作为主要着力点,主动化解过剩产能。之后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央进一步提出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指导意见。
经济结构方面,自2008年以来虽然外贸占GDP的比重有所回落,但整体的外贸依存度依旧较高。从中国进出口金额占全球进出口的份额来看,并未出现明显拐点,外贸依存度有待进一步降低。
产品结构方面,虽然出口产业正在转型升级,但对于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依旧较为敏感。我国当前的出口产业正由劳动密集型转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也有所提升,2000年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约为482亿美元,出口规模占比约为42%,2018年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规模约为14603亿美元,出口规模占比提升至了58.73%。但这种通过贸易顺差实现资本积累和再投资的“外循环”模式对国际经济环境的波动较为敏感,全球产业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对出口大环境产生影响,产品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二)经济复苏仍需内需发力
根据国家统计局7月公布的最新宏观经济数据,上半年我国GDP为45.7万亿元,同比-1.6%。单季度方面,相较于一季度-6.8%的增速,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达到3.2%。在疫情的有效控制下,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等经济数据的单月增速逐步回暖,经济得到了明显修复。
投资、消费和出口作为GDP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反映我国目前的经济复苏程度,总体来看,尽管二季度GDP增速由负转正,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三者的增速,也基本都回到疫情前的水平,但经济仍处在持续修复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激发内需潜力,升级需求体系。投资方面,截至6月底,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累计28.16万亿元,同比-3.1%,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为15.79亿元,同比-7.3%。消费方面,上半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7.23万亿元,同比-11.4%,6月份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35万亿元,同比-1.8%。
出口方面,数据同样回暖,6月份出口累计同比-6.2%,较5月份累计降幅收窄1.5个百分点,6月单月出口同比增速0.5%,再度由负转正。但从具体的出口品类来看,增长大多集中在防疫产品、在线设备等品类。
(三)推进全产业链长期布局
在“外循环”模式下,我国在生产环节一直具有比较优势,所涉及的行业类别也非常丰富。但我国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都集中于低附加值品类,如服装、家具类产品,而对于芯片、半导体等高附加值产品,产业链并不完善,在核心技术方面仍面临较大的技术壁垒。此外,考虑到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只有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突破技术壁垒,才能参与全球产业链重塑,真正实现全产业链布局。
根据此次重要会议提出的“锻长板,补短板”思路,在“锻长板”方向上发挥自身的成本优势,在服装、食品饮料等产业加大布局,面对外需不足或出口过剩等情况,则通过“内循环”承接,激活内需市场。而对于“补短板”方向,其核心就是突破相关产业的技术壁垒,这需要大量研发投入和尖端人才的培养,才能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创造”,最终实现技术自主可控和全产业链布局的长期目标,半导体、通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将不再受制于人,达到“国产可替代”水平。
标签: 央企信托-119号济宁城投债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