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020年债券市场回顾与展望:行稳致远 风物长宜放眼量
内容提要
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影响贯穿全年,全球金融市场经历罕见巨震,在此背景下,中国债券市场收益率整体先下后上,曲线趋于平坦化。展望2021年,全球低利率、低增长、高负债的格局延续,在“双循环”发展战略引领下,中国经济预计将持续复苏,债券收益率或将跟随国内经济波动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信用风险暴露影响值得关注。
一、2020年债券市场走势回顾
(一)市场走势回顾
回顾2020年,债券市场收益率先下后上,全年波幅较大。新冠疫情冲击贯穿全年,年初受突发疫情冲击、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市场避险情绪抬升等因素的影响,收益率持续下行,5月起,我国疫情防控逐步常态化,市场流动性预期收敛,叠加利率债供给放量等因素共振,推升收益率走高。截至11月末,1年期国债收益率为2.83%,较上年末上行约50bp,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25%,较上年末上行约12bp,曲线趋于平坦化。
第一阶段为2020年年初至4月末,受突发新冠疫情冲击,全球央行货币政策全面放松,央行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等因素影响,收益率大幅下行,曲线陡峭化。
第二阶段为2020年5月至年末,受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基本面企稳预期升温、货币政策强调逆周期调节、债券供给压力增加等因素影响,收益率整体上行。
(二)市场特征
一是信用利差区间震荡,高评级发行人 创新高。2020年以来,信用利差整体呈宽幅震荡,年内出现两次走扩趋势。一是5月初至7月中旬,受到市场对政策预期转向、货币市场收紧的影响,信用利差整体走扩20~30个基点。二是11月中下旬,信用风险有所抬头,永煤等国有企业连续出现风险事件,低评级信用利差有所走阔。AA-评级1年期、5年期信用利差分别最高走扩72和54个基点。信用 方面,截至11月末,年内 债券规模近1380亿元,超上年全年水平。其中高评级发行人 创新高,包括永煤控股、紫光集团等在内的5家AAA级高评级国企发行人 ,涉及 规模近670亿元,创 历史 新高。
二是市场波动幅度大,回调速度快。本轮债市回调始于4月末,持续近7个月。虽然本轮熊市时间还不足一年,调整幅度和速度均较为突出,短端回调速度为 历史 最快。以国债为例,在近7个月的时间内,1年期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回调超180和80个基点,曲线呈现“熊平”特征。短端调整幅度较大主要受市场对流动性预期收紧驱动,前期流动性宽裕下“滚短投长”等同业套利策略退出所致。
三是银行间市场加快对外开放,外资持续增配。中美利差持续保持高位,人民币汇率保持强势,境外机构投资者持续增持中国债券。截至11月末,外资机构持有中国债券余额近3万亿元,占存量债券规模的2.7%。外资机构近六成持仓为国债,已连续增持20个月,持仓1.7万亿元,占国债托管余额9.5%,对国债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定价影响力。
二、2021年债券市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021年,中国债券市场将主要受到我国经济基本面、宏观经济政策、市场发展与对外开放、全球市场环境及大类资产联动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一)经济基本面延续回暖
2021年为“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亦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在党中央“双循环”核心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内生增长助推经济修复,外需存在不确定性。内需方面,经济增长动力或将主要源于制造业和消费。在“内循环”为核心的背景下,终端需求改善空间将持续释放,叠加企业营收和利润增长改善,或将带动制造业投资走强。此外,随着经济复苏和疫苗上市预期的临近,消费者信心好转后将释放潜力,服务类消费(餐饮、 旅游 等)将拉动消费增长。外需方面,2020年下半年,我国进出口展现出很强韧性,在防疫物资出口带动下出口增速持续超预期。2021年海外经济将重启修复,外需支撑出口处在高位,但囿于海外消费修复较慢、疫情存在反复性等因素,存在回落可能;进口方面,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是重要因素,美方如坚持协议履约或推动我国进口改善。
综上,2021年经济增长或将延续反弹趋势,本轮反弹增速高点大概率将出现在一季度。上半年经济有望出现大幅反弹,由于低基数效应,一季度或将迎来此轮经济反弹的同比增速高点,预计季度增速预期有望达到15%~20%,之后则逐季递减,呈现前高后低走势,市场普遍预期全年经济增速或将在8%~9%左右。
(二)宏观政策趋于常态化
2020年7月末,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完善宏观调控跨周期设计和调节、实现稳增长与防风险长期均衡”,表明政策导向已由疫情时期的“稳增长”发生转变。随后金融委、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相继强调“稳杠杆”和“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央行最新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及“货币供给总闸门”。12月下旬,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在此背景下,展望2021年,货币政策方面预计将以稳为主。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宽货币和宽信用的政策组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半年起货币政策逐步向正常化回归。2021年,综合考虑稳定经济增长、宏观杠杆率等因素,货币政策基调预计将以稳为主、灵活适度,边际或存趋紧可能,但不会出现急刹车式收紧,政策重心或将更加注重结构导向,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局,并进一步化解金融风险。
财政政策方面,预计继续保持积极,伴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经济复苏持续,刺激力度将边际减弱。2020年为应对疫情冲击,财政政策整体十分积极,赤字规模提升1万亿至3.76万亿元,并额外发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同比多增1.5万亿元专项债、采取各项减税降费等超常规政策应对。2021年,考虑到经济处于持续恢复状态,政策对于基建托底经济的诉求已有边际变化,财政政策刺激力度将有所减弱。市场普遍预计财政赤字率将从2020年3.6%以上的高位回落至3%附近,特别国债继续大规模发行的概率较低,新增专项债额度预计将低于2020年的3.75万亿元。综合来看,广义财政赤字率(国债+地方债)预计将在6%左右,同比下降约2个百分点左右。
(三)对外开放进程持续深化
过去两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金融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的步伐持续加速,尤其是在资本市场改革和金融服务领域。在此进程中,中国债券市场已相继纳入三大国际主要债券指数,成绩斐然。展望2021年,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双循环”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进程仍将深化。在欧美负利率程度加剧、美元进入趋势性贬值区间、中国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化、中美利差高企的背景下,中国主权债券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价值依旧凸显,预计外资参与中国债券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仍有较大空间。此外,目前外资配置信用债的比例不足其持仓比例的4%,随着彭博推出全球首支中国信用债指数、外资评级公司在华展业等对外开放政策的落地,境外机构参与信用债市场的深度或将逐步提升。
(四)全球低利率低增长格局延续
2020年年初开始,随着新冠疫情的全球扩散,欧美经济体均遭遇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为应对冲击,美联储采取大规模扩表、财政赤字货币化等超常规刺激政策,欧央行同样推出了一系列大规模宽松政策,下半年欧美经济呈现出缓慢修复的特征。
2021年,在疫苗大规模投产仍需时间、群体免疫下疫情反复冲击的影响下,海外经济复苏仍充满较大不确定性,刺激政策短期难言退出,全球低利率、低增长的格局预计将延续。以美国为例,美联储修改了货币政策框架,在当前“平均通胀目标制”的机制下,预计其货币政策导向在中长期内仍将维持宽松,零利率水平将持续到2022年。在此环境下,海外市场流动性将长时间保持充裕的状态。如未来出现疫苗研发应用加速等超预期事件发生,将会进一步激发市场做多风险资产的动力,股票和商品市场等大类资产或仍有上行空间,债券、黄金等防御板块同步受到压制。
三、2021年债券市场展望
展望2021年,受益于疫情防控得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中国经济将持续复苏,国内宏观经济政策逐渐回归常态化,并在全球范围内保持较强独立性。受此影响,债券市场将跟随国内经济波动呈现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预计收益率呈现高位震荡走势,上半年利率中枢或将上移。
利率走势方面,预计2021年收益率可能呈现前高后低,趋势性拐点或出现在二季度之后。上半年中,预计社融、CPI、PPI、GDP等重要指标均会攀升至年内高点,经济基本面环境对债券市场多头情绪影响偏负面,本轮复苏中经济、金融数据的高点是否超出预期,宏观经济政策回归常态化的节奏,同期权益市场等风险资产的表现,将是决定利率回调程度的重要因素。下半年中,经济增速及物价同比数据冲高回落、利率债供给压力同比下降,收益率拐点可期,但需要关注国内外疫苗应用、欧美经济复苏超预期对于风险情绪的提振。
信用风险方面,打破刚兑将是大势所趋,需关注信用政策拐点引发的风险暴露。2020年末的永煤 事件短期影响可控,市场主要担忧相关发行主体的主观恶意,从而彻底打乱信用市场生态。从后续事态发展来看,恶意逃废债担忧已明显缓解,弱资质国企“一刀切”的极端情形不会发生。从发展历程来看,我国信用债 将必然经历个例偶发、逐步增多、再到常态化发生的演变发展阶段。预计2021年信用风险将进一步出清,需关注在信用政策边际收缩的环境下,信用风险暴露的节奏和频率,尤其是对于财力紧张地区的国企和杠杆率高企的民企发行人,需警惕其风险的溢出效应。
本文源自中国货币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都是哪些机构呢?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中国最大的债券市场。2019年,债券市场(包括银行间市场、交易所和场外市场)共发行债券44.43万亿元,较2018年增长2.86%,较上年下降近4个百分点。其中银行间债券市场新发行债券40.00万亿元,占债券市场发行总额的90.02%,仍是我国主要的债券发行场所,本文主要介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品种。国债:17.18万亿元未偿还。中国的债券市场仅次于地方政府债券。
国债一般在银行和交易所之间跨市场发行。银行间市场的投资者占96%,主要是各大商业银行和地方银行,而交易所市场的投资者占不到4%,主要是证券经纪公司。债券发行的主体是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因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一般可以作为社会信用中介。因此,金融债券一般具有良好的声誉。目前,金融债券主要由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其他政策性银行发行。从名称上看,发行主体是企业,一般是为企业需求筹集资金,这是不言而喻的。
一般来说,发行主体的公司必须参与信用评级,只有达到一定的评级,才能发行债券。相对来说,企业债券的风险系数比较大,自然收益也会比较高。目前,市场上比较常见的债券发行主体就这三种,只有充分了解不同债券主体的特点,我们在做投资时才有针对性。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
什么是银行间债券市场?
; 什么是银行间债券市场?
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是指依托于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简称同业中心)和中央国债登记结算公司(简称中央登记公司)的,包括商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买卖和回购的市场,成立于1997年6月6日。经过近几年的迅速发展,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国企+央企)信托-兖州(AA+主体)银行间市场标准城投债券我国债券市场的主体部分。记账式国债的大部分、政策性金融债券都在该市场发行并上市交易。
什么是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亦称同业拆放市场,是指金融机构之间以货币借贷方式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通俗地讲,就是金融机构间互相借钱的市场。同业拆借的资金主要用于弥补银行短期资金的不足,票据清算的差额以及解决临时性资金短缺需要。
同业拆借主要通过电讯手段成交,交易的金额较大。日拆一般无抵押品,单凭银行的信誉,期限较长的拆借常以信用度较高的金融工具为抵押品。
1997年上半年,股票市场过热,大量银行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股票市场,其中交易所的债券回购成为银行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重要形式之一。1997年6月,根据国务院统一部署,人民银行发布(国企+央企)信托-兖州(AA+主体)银行间市场标准城投债券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各商业银行停止在证券交易所证券回购及现券交易的通知》(银发[1997]240号),要求商业银行全部退出上海和深圳交易所市场,商业银行在交易所托管的国债全部转到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央结算公司);同时规定各商业银行可使用其在中央结算公司托管的国债、中央银行融资券和政策性金融债等自营债券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以下简称同业中心)提供的交易系统进行回购和现券交易,这标志着机构投资者进行债券大宗批发交易的场外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正式启动。
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的范围包括了所有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法人。截至2003年末,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主体从启动之初的16家商业银行总行,增加到11大类、2895家机构投资者。银行间债券市场已经成为所有机构投资者均能参加的公开市场。此外,还有5万余户个人投资者通过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债券柜台业务也间接参与了银行间债券市场。
银行间债券市场参与者包括金融机构法人及其授权分支机构、非金融机构法人和基金等契约型资金等投资主体;财政部、政策性银行和中信公司等筹资主体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人民银行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货币供应量,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标签: (国企+央企)信托-兖州(AA+主体)银行间市场标准城投债券